解密“奋斗者”之“声”
1月7日14:00,“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”系列情景大师直播课,由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张志博老师,通过讲解和实验的方式,带领大家走近大国重器“奋斗者”号,为大家揭开有关声音的无限奥秘。“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”的千所乡村小学的学生,在老师的组织下与全网观众共同观看,课程在线总观看量超410万人次。
云南宁洱镇二小观看课程
通过现场的模型,张老师首先为我们讲解了“奋斗者”号的基本构造,从外形到内部的驾驶室,逐层拆解了它的运行原理,让大家了解了它是如何做到定位、航行和跟外界联络的。这一切,都与声音有关。
张志博老师解答记者提问
张老师详细介绍了“奋斗者”号顶部的声呐系统,这些声呐可以进行海底地形地貌探测,防止发生碰撞,而且还可以做到精准定位和测速,然后把信息回传,让驾驶员能够做出正确航行判断。同时,它还配置了能够跟水面进行通信的水声通信机,可以收集和传递语音、图像、运行参数等信息。面对主持人的提问:“为什么要选择声音做媒介,而不是光、电磁波、无线电波等?”,张老师答到:“因为这些在水这种介质中传播时,会衰减得厉害,导致传播的距离非常短,而声音是其中传播距离最远的。”
“奋斗者”号下潜中
张老师进一步介绍了水下声学系统对于“奋斗者”号运行的重要性,并阐释了科学研究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。“奋斗者”号经历了从7103救生艇-蛟龙号-深海勇士号-奋斗者号的进化历程,从最初只有几百米的深潜深度,到“奋斗者”号创造了10909米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。在装备上,则越来越趋向于国产化,几乎所有的技术和零部件都是我国自主研发,“奋斗者”号是我国科技进步的最佳见证和骄傲。
“奋斗者”号深海运行
张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了声学所实验室,感受科研工作者们是如何一步步让“奋斗者”号上的声学设备,从实验室调试阶段、水池测试阶段、湖泊测试阶段,最后进入海洋测试的探索历程。在半消音实验室,张老师用闹钟和主持人一起做了“真空”实验,验证了声音无法在没有介质的情况下传播。并通过倒车雷达的实验展示,进一步延展出了自然界和生活中运用到声学的现象,比如海豚和蝙蝠。但是对于流传甚广的“雷达是根据蝙蝠的夜间超声波飞行原理发明的”传说,张老师进行了辟谣,科学家发现蝙蝠利用超声波夜间飞行的原理,是在人类发明雷达之后。在生活中,电动牙刷、音乐厅、B超甚至石油勘探,都有声学的应用,生活中处处有声学。
张老师讲解“真空”中声音传播实验
最后,张老师带领我们走进声学所历史展馆,向我们展示了蛟龙号模型,各种声学材料和实验器材,并进一步解说,关于声学的技术、材料、设备在导盲等各种领域皆有应用。张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国际声学泰斗马大猷、超声学家应崇福、声学奠基人汪德昭三位院士,并讲述了汪德昭放弃法国的优厚待遇,毅然选择回国做科研的感人事迹。声音在空气、液体和固体中,传播速度哪个最快?网友们纷纷在线留言解答张老师提出的问题,直播课在意犹未尽中圆满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