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益组织助力学前教育
——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的实践
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秘书长 吴涓
一、 公益事业与学前教育的融合
中国现代公益事业发展近30年来,以公益组织为平台融合社会捐赠和社会志愿力量,为社会需求提供服务、为社会文化提供保护、为解决特定问题提供政策倡导,尤其是在社会需求变化和社会革新中提供了先驱开拓功能,公益组织也在现代公益事业发展中,培育和积累了不可替代的专业能力,公益事业成为现代社会运行中不可或缺的生力军。
2016年《慈善法》的正式实施,意味着我国大公益、大慈善时代的来临。作为“社会财富第三次分配”的重要手段,以基金会为代表的公益性社会组织,在缓和社会矛盾,改善民生、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?;鸹嵬ü鄄臁⒔缍ㄉ缁岽笾谄毡楣刈⒌纳缁岱⒄挂樘?,倡导和呼吁社会各界的力量来关注这些社会问题。如留守儿童心灵关爱、空巢老人、代课教师、学生营养餐等问题,都是由基金会为代表的公益性社会组织率先提出的。
社会发展议题的解决需要整合政府、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资源,形成合力,协作完成。公益组织以其特殊的存在方式,扮演了社会资源整合者的角色,将有限的公益资源作为杠杆,以公益项目为载体,通过专业化的运作及对公益行业的深入理解、对社会问题的准确把握,一方面提供及时有效的社会服务,一方面探索创新这一社会议题的解决方案,同时,倡导社会参与,为国家决策提供意见建议和行动参考。
学前教育发展是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社会发展议题。国家“十三五”规划中关于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提出的指标,标志着学前教育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新阶段,正如同义务教育的发展历程一样,学前教育同样面临一种从重覆盖到重精进的过程,入园率提升,但是仍有缺口;覆盖率提升,但是普惠性不足,更重要的是学前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的教育水平提升问题,需要及时跟进。
公益事业在弥补政策短板方面负有天然使命,从义务教育阶段的“希望工程”,贫困大学生教育的“未来计划”,到应对中学辍学率的助教行动,都离不开公益组织的身影,如今,应对学前教育发展问题的重要时期来临,中国公益事业必然面临崭新的创变时刻!
二、 认识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
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是2010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,在民政部注册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。发起单位为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,业务主管单位为教育部,创会会长是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?;鸹嶂荚谕ü缁岢肌⒛技式?、教育培训、救助资助、开发服务等方式,配合政府推动我国下一代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。
基金会成立以来,主要针对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特点和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,以关爱青少年中的特殊弱势群体成长为重点,侧重西部地区、农村地区、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下一代教育事业发展。围绕学前教育、校外教育和家庭教育三大领域,广泛汇聚社会力量,共募集款物6亿多,依托各级关工委、教育关工委,开展了主题鲜明、形式多样的公益项目及活动,项目受益地区遍布全国31个省区市。
学前教育是基金会创立之初确定的三大领域之一,也是我会重点研究和帮扶的领域。经过6年多的专注实践,已具有理论指导,结合实践,拾遗补缺,发现需求,精准帮扶的能力和特点,一些品牌项目也初具规模,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,示范效果明显,有力的促进了学前教育的科学健康发展。
三、 实践分享
1、关爱启蒙者——流动课堂”项目
“关爱启蒙者——流动课堂”是面向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,公益性培训基层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项目。刘延东同志曾先后六次对“流动课堂”培训工作做出重要批示,她指出“要为农村学前教育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帮助”,要“聚焦农村学前教育,培训幼儿教师,继续精准扶助”。
截止到目前,项目已在河北阜平、平乡,河南兰考、四川阆中、重庆开县等农村贫困县,少数民族地区的四川凉山、甘肃临夏、新疆、广西河池、贵州的剑河地区等地,举办了12期培训班,有近7000余名幼儿园园长、骨干教师参加培训。11月中旬还将赴云南滇西开展培训。为了使项目向深入化、常态化延伸,自2015年起,在各级关工委、教育部门支持下,开展手拉手“同梦共建示范园”结对活动,现已帮助35所基层幼儿园与北京、重庆等地的35所优质幼儿园,签订互助计划。今年初,刘延东同志在甘肃临夏手拉手活动的批示中指出:“通过手拉手平台,促进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学前教育的交流,对于精准帮扶,提升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幼儿教育水平十分有益”。
项目亮点:
?。?)师资阵容:成立流动课堂讲师团,由北师大、东北师大、北京教育学院的教授,北京市幼教界研究员、教研员、特级教师、示范园园长等学前教育方面专家组成,既有理论高度,又有实践经验。
(2)精准送教:在受益地区的选择上,关注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,重点侧重当地幼儿教育工作者很少有学习机会的地区;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,前期调研,因地施教,合理安排课程,保证教学的针对性、实践性和可接受性,成为幼教领域“精准扶贫送教”的成功案例。
?。?)常态效益:坚持短期培训与长期支持相结合,通过手拉手活动,将农村地区幼儿园与发达地区幼儿园链接起来,互学互访。借助外力改革创新办园模式,缩小园际间、城乡间、公办民办园之间的差距,促进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均衡发展。
2、“伴随成长公益项目”
“伴随成长公益项目”是运用新媒体技术,助力家园共育,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高度融合的典型案例。该项目通过搭建“伴随成长家庭教育服务平台”,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多种服务内容,以微教育形式,重点服务0-6岁儿童家庭,把优质的育儿资源送进寻常百姓家,人均费用低、资源共享高、普惠性强。从2016年开始,项目将受益人群的范围扩展为孕期及0-18岁儿童家庭。
项目从2014年启动至今,已覆盖全国13个省区市,北京400万和山西2000万的孕期及0-18岁儿童家庭全部接收了指导服务。天津、湖北、河北、陕西等省市也在陆续实现全省覆盖。
项目亮点:
?。?)同步指导:针对0-6岁儿童312个周龄段,每周提供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,与孩子成长同步。项目推送的每条信息都经权威专家编辑、审核,确保内容的科学性、专业性、指导性。
?。?)地方特色:项目通过当地教育部门、妇联系统落地,因地制宜,实现发送内容区域化、地域化,运用管理平台,实现将政府、地方学前教育等管理部门的声音直接传达到每个家庭,并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及信息,为学前教育、家庭教育工作提供数据分析。
?。?)政府+公益模式:项目实施中采取政府采购、社会组织支持、公益组织捐助等多种资助方式运作。例如,湖南长沙、浙江杭州、山西等地,就是政府通过与基金会、学会等单位合作,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模式,将线上线下服务精准推广至每个儿童家庭。
基金会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实践,更专注于幼儿的素质教育,因此,还策划实施了全国幼儿基本体操表演大会、“心手相连 童鞋奔跑”、梦想风车、妈妈最美、快乐小剧场、幼儿国学、留守儿童快乐歌声等多个项目,促进孩子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。
四、思考与展望
通过实践和探索,我们认为如何找准学前教育中存在的缺失或者不足、找到问题的痛点和需求,通过公益组织有可为的多种方式解决这些问题,是我们在设计策划项目时的重点考虑。而公益组织如何在新形势下,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助力学前教育,乃至担负起自身宗旨和使命赋予的责任,转型升级,探索“自我造血”新模式、公益市场化模式,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实践。
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社会组织的作用纳入协商民主体系中,要求社会组织在协商民主体系、社区治理体系、环境治理体系和大扶贫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,这对于社会组织,特别是公益慈善组织将是重要的历史机遇。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十九大关于“优先发展教育事业”的精神,“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,加快教育现代化,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。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。”基金会将围绕创会宗旨,继续在学前教育领域,携手社会各界力量,协助政府做好“拾遗补缺”、“探索倡导”的工作,共同打造家园社共建氛围,共同推动学前教育健康发展。
谢谢大家!